Featured Post
三年级华语课本,第十七课 :《争吵》的结局,孩子怎么看?我怎么看?
- Get link
- X
- Other Apps
孩子们的世界里,友情有时像晴天,有时又像雷阵雨。一场小小的争吵,可能让他们闹得不可开交,但也可能在下一秒笑着和好。然而,三年级华语课本中的《争吵》却引发了我们家的一场激烈讨论。
这天,我们母子有如往常上着每日华语朗读。这一课就是《争吵》。 读着。。。读着。。。咱家小天二度闹起小情绪。他认为故事中的情结和结尾都出现了大问题。到底是舍问题?让我们来看看。
『我们的争吵就在读完文中的第二段。小天的观点是作者没有错。一人推一下,各自的书本都被弄脏了,"Fair enough" 他说。
这个时候的我也假装不小心的推了他的身体一下,再说:"对不起,我不是故意的"。
原来已起了小情绪的他很生气的说道:“妈咪,你就是故意的”。
接着,我捉起他的小手,假装推回我。 再解释,“妈咪是不小心推到你的”。
如果,你回推,那。。。这个动作,你就是故意的。
这时,他脸上带着一副不好意思的样子。我心理清楚他已可以分辩故意和不是故意了。
经过这一小风波后,我们再慢慢细读。直到最后一段,他又开始闹着说:“这篇文章不应该这样写,这样是不对的,not fair!"』
我发现小天的思想总在公平与不公平中排徊。不晓得其他孩子会这样吗?
让我们细品结尾的部份:
是的,作者回到家又挨了一顿来自父亲的责骂与惩罚。这让思路敏感的小天的情绪再度爆发。他认为作者其实已经心里内疚,并且作者已经知道错了。而Kladi (克莱帝)比作者提前采取和解做回好朋友的行动。回到家,作者希望父亲可以好好的安慰他内疚的心灵,而不是挨骂与惩罚。
于是,我们将课文的结尾改编了。
『回到家,我把这件事情告诉父亲。和蔼的父亲摸了摸我的头,说:“你把事情告诉我就已经知道自己做得不对。有时候道歉并不能立刻解决问题,但只要你真心认错,对方一定能感受到。明天去找他,好好聊一聊吧。』
从父母的角度来看,我能理解课文所传达的宽容与珍惜友谊的重要性,但现实中的争吵往往更为复杂。孩子们的观点让我意识到,友谊并非每次都能轻易修复,有时需要时间,有时需要有效的沟通。作为长辈,责骂与惩罚并非教育的唯一手段。我们可以尝试从同理心出发,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错误,并学会释怀。
- Get link
- X
- Other Apps
Comments
Post a Comment